关于“中国声”、“英国声”及其它

 

 

    笔者从事Hi-Fi音响经年,听过不少人议论是“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近年随着国产Hi-Fi音响器材素质水平的提高,也听到不少厂家与发烧友提出:什么是“中国声”,什么是中国人喜欢的声音,以下想就“××声”的问题谈一点笔者个人的看法,就教于方家。

    首先笔者想谈一下对Hi-Fi的个人的一点理解,什么是Hi-Fi?High Fidelity直译为“高保真”,又译为“发烧音响”,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两者的综合,相互补充,即“高保真发烧音响”。“高保真”反映了Hi-Fi的科学的、客观的一面,“发烧”反映了Hi-Fi的艺术的、主观的一面。目前世界上比较多地认为Hi-Fi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我认为或许科学占四成,艺术占六成。其实不然,此处所讲的科学占四成并不是不要高保真,而是对高保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Hi-Fi之目的是用来给人欣赏音乐的,考虑任何声学测试系统都具有有限的精确度并要求规范的测试条件,而实际的听音房都具有的非规范性,以及人耳听觉生理与心理的复杂性,便可知科学仪器对Hi-Fi音响一定程度上地苍白无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以耳朵收货”这句Hi-Fi名言。

  所以真正的Hi-Fi是在充分利用科学仪器测试和声学理论设计的基础上,用人耳来最后校声的,仅仅用仪表量度而设计出的器材只能保证你得到Low-Fi或者Mid-Fi。故此对于Hi-Fi才会有科学占四成艺术占六成之说。换句话说,对于Hi-Fi的要求越高,艺术的因素占的比重就越大,科学占的比重相对地就越少,对于Low-Fi或者Mid-Fi或许科学的比重要占九成九之多。

  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谈什么是“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所谓的“××声”都无例外地是其他国家的发烧友。对Hi-Fi音响器材达到相当水平的某一国家生产的器材的声音的一些特色或风格的总结,而称之为“××声”,并且这种“××声”往往在其自己的国家是得不到承认的,如英国的一些音箱品牌如ATC、Harbeth、Rogers等,他们这些厂家不会承认自己的音箱的声音是英国声的,他们认为他们的声音是高保真的、无个性的、完全中性的,(并且与本国另外品牌的声音差别很大)当然不会是“英国声”了。但在外人听来,这些品牌的声音不自觉地带有相当程度英国文化的气质与内涵,犹如人们心目中的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风度。这其中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上面已经谈过Hi-Fi达到Hi-End层次后科技已经很苍白无力了,主要凭人耳来校声,这样其设计师从小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熏陶所造成的他个人的一种人文文化的取向,就会不自觉地反映在他们设计的声音之中,正如“文如其人”一样,声也如其人。再举一个例子,贝多芬的音乐有乐谱可以依循,每个乐队指挥都不可逾越半步,否则就不“保真”了,可是每个乐队指挥演奏出的同一部贝多芬的交响乐,在让人真真实实地(“高保真”地)感受到贝多芬音乐的真髓的同时,又感受到各个乐队指挥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来,而来自同一个国家民族的指挥家演绎的贝多芬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他自己国家的文化哲学的特征,因为演绎贝多芬的音乐都带有一定程度地再创造因素在里面。或许可以不太恰当地比喻为“德国声”的贝多芬,“美国声”的贝多芬,但所有这些“××声”的贝多芬必须都应该而且确实是忠实地(高保真地)的贝多芬。

  但并不是随随便便就会产生“××声”的,刚才已经谈过必须先达到Hi-Fi的相当层次,充分掌握了声学、力学、电子学的理论和各种实验手段,奠定起扎实的科学基础,技术上达到“庖丁解牛”那种游刃有余的“自由世界”,才孰几可能不自觉地将设计师来自民族文化哲学的特征带至其设计出的高保真的声音之中,才孰几可能被外人称为“××声”,并且这也不是某一两个品牌或某一项器材所能达到的,要形成一个国家Hi-Fi器材品牌的庞大的群体,才可以总结其共有的风格特征而被外人成为“××声”。

  归纳起来产生“××声”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必须达致Hi-Fi技术的顶级水平,科技的“自由世界”才能不自觉地体现出民族文化哲学的特征风格。

  (二)必须形成达到上述条件Hi-Fi器材品牌的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

  (三)必须在国际Hi-Fi舞台上形成相当影响。由外人评价为“××声”。

  有些人或许会问,那什么是中国人喜欢的声音。北京的发烧友喜欢的声音,广东发烧友喜欢的声音,四川发烧友喜欢的声音各不相同,差别很大,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喜欢的声音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来看,站在国内来看,只会注意这些地方的差别,站在国外来看,就会看到北京、广东、四川发烧友喜欢的声音具有共同的特点,也即是中国人喜欢的声音,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笔者是北方人,在我来看,广东各地珠海、广州、汕头等地讲的都是广东话,一个味;但在个广州人听来,广州话与珠海话、汕头话天差 地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庐山之中只会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具体而微观的区别 。但只有跳出去,站在山外,孰几可以掌握庐山的真面目,在总体上把握之。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但在外国人来看,大同小异,都是中国话而已。 同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喜欢的声音,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外人来看,却是大同小异。但诸位要问我什么是中国人喜欢的声音,什么是“中国声”?我也答不出来!只能告诉你,可以到中国文化中去找到一些脉络,“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我自己设计产品,实实在在是追求我认为的最标准,最保真的声音,决不会做作地去作什么“中国声”。“无为”方可“有为”,“有所为”就会是什么也“为”不了了!

注:原文写于1996年,近来见到有人仍然在讨论“中国声”,无意中翻到此文,感觉仍可一读,略加修改,以飨方家。百良于2009、5、14